记得201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的那场摄影展,墙上挂着幅黑白照片:巷子口的老式理发店,师傅手里的剃刀悬在半空,镜子里映着顾客闭眼打盹的神情。展签上写着“黄健中,2003年摄于开封”。当时只觉得这画面像块磁铁,把市井生活的细碎声响都吸进了相纸里。
一、按下快门的姿势
1. 不完美的真实感
你如果翻过黄健中的作品集,会发现他很少用广角镜头制造视觉奇观。1999年拍摄的《巷尾老人》里,掉漆的搪瓷缸、竹椅腿上的霉斑、老人手背的老年斑都清晰得能数清楚。他在自述文集《行走的边缘》里写过:“好照片应该像块粗粝的砂纸,蹭得人心头微微发疼。”
- 2005年山西煤矿系列中,故意保留井下安全帽的刮痕
- 2012年春运专题里失焦的列车车窗
- 2017年城中村拆迁纪实中的倾斜构图
2. 光影当画笔
看他的照片总像在看老电影。2010年那组《夜市人生》,炒锅腾起的热气被路灯染成暖黄色,食客们的影子在塑料凳间纠缠。这种用自然光作画的本事,可能源自他早年跟着剧团打灯光的经历——有次拍露天戏台,他猫着腰等月亮爬到竹竿顶,就为捕捉那抹勾脸谱的侧光。
光线类型 | 使用场景 | 代表作 |
逆光剪影 | 表现劳作轮廓 | 《稻田晨曲》(2008) |
漫反射光 | 软化冲突场景 | 《工棚记事》(2015) |
点状光源 | 聚焦个体命运 | 《天桥歌手》(2020) |
二、镜头对准谁
1. 折叠城市里的标本
黄健中有个坚持了二十年的习惯:每年清明前后去城中村拍晾衣绳。《中国当代摄影史》里收录了他2003-2018年的晾衣绳系列,你能看见化纤睡衣渐渐变成oversize潮T,但永远不变的,是那些衣服在风里摆动的弧度,像极了底层生活的抛物线。
2. 被时代撞到的人
2014年的《工地上的午餐》曾引发热议——安全帽倒扣当碗用的农民工,身后是玻璃幕墙里的白领吃着寿司。这种对比不是刻意为之,按他接受《镜界》杂志采访时的说法:“我只是在记录同个时空里的不同时区。”
拍摄对象 | 时间跨度 | 社会回响 |
下岗工人 | 1998-2005 | 促成再就业政策讨论 |
留守儿童 | 2006-2012 | 推动乡村学校改建 |
外卖骑手 | 2018-2022 | 引发算法系统优化 |
三、在取景框外生长
有人问黄健中为什么总拍“苦”的东西,他指了指自己2001年的作品《修鞋摊的婚礼》——补鞋匠女儿出嫁当天,工具箱上摆着塑料花,生锈的铁皮棚挂着红被面。“苦难里长出的喜悦,才是真的喜悦。”这话听着像他照片里的光影,不刺眼,但后劲足。
与同时代摄影师的对话
摄影师 | 题材倾向 | 视觉特征 | 社会介入方式 |
黄健中 | 城市褶皱 | 自然光叙事 | 持续性记录 |
张艺谋(摄影时期) | 乡土符号 | 高饱和度 | 文化隐喻 |
陈漫 | 时尚跨界 | 数字合成 | 商业传播 |
最近在平遥摄影节又看到他的新作,这回拍的是社区快递站。堆积如山的包裹间,站长女儿用快递单背面画彩虹。展墙前的年轻人举着手机讨论:“这不就是我们小区那个驿站么?”照片右下角的日期戳显示拍摄于三个月前——看来老黄的镜头,依然在追赶正在发生的历史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赛尔号特兰西学习力挑战记录:分享你的成功经验激励他人进步
2025-08-18 12:48:56掌握热血江湖中的武器光影技术:打造独一无二的战斗风格
2025-08-05 18:28:32《火影忍者》系列:和平新时代与剧场版回顾
2025-06-11 14:11:54《明日之后》营地建设攻略:选址、布局与时代演变
2025-05-20 10:47:57《艾尔登法环》大回廊与腐败湖攻略解析及星星时代结局指引
2025-07-09 13:53:52